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焦点 > 著名艺术家马培童作品赏析

著名艺术家马培童作品赏析

2017-10-18 来源:  浏览:    关键词:著名艺术家马培童

1.jpg

马培童,艺名马双焦,笔名守一,1956年生于江苏徐州沛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画坛一代绘画大师张仃的学生,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导师山水画工作室画家,曾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山水画专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老师联系电话:15162223088
2.jpg

      焦墨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方式。五千年前,彩陶绘画用的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壁画,基本上也沿用了焦墨技法。

       焦墨画,是用枯笔蘸一种不加任何水份的极浓原墨汁作画,画面的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都要用纯浓墨来实现。焦墨画,中锋用笔,以书法线条一笔一笔的随意写出,不得涂改与复加,以皴擦替代渲染,笔锋含墨量的多少和下笔轻重缓疾,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诀窍,需要画家具有娴熟、深厚的笔墨功底。焦墨画是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被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绝。因此,焦墨技法在中国画中曲高和寡,让许多画家望而生畏,能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者,自古以来较为罕见。
3.jpg

      传统的纯焦墨画,因为色调的单一性,即使技法高超也难免带来视觉上的乏味与麻木。纯焦墨画从古到今虽然得到学术上的高度认可,却很难融入大众的审美情趣,更难得到市场和藏家的青睐。
4.jpg

      跟随张仃学习焦墨多年的马培童,常伴张仃游历名山大川,耳濡目染,学有渐进。张仃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马培童先生以焦墨表现的是乾坤万象的精神气概。穿插在群山众水间的细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见苟且。习画伊始即以大山大水为师,不断磨练笔墨之法,从而成就满纸波涛起伏真力弥漫,传达着造化创生震天撼地的动力。他的画扎实、充实,气象浑厚又不乏灵趣,渐进之功使然。”

5.jpg

      对张仃的焦墨画了然于胸的马培童知道,要想从张仃的焦墨画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解决传统焦墨画纯焦墨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墨韵单调乏味的难度问题。如果在用焦墨勾勒山体轮廓时加水墨,或焦墨与水墨交替使用,画面的感观效果虽好,却失去了焦墨山水画的纯正性和独特性,也就失去了传承焦墨山水画的意义。

       只有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出路。

6.jpg

       从清晨5点起床,到夜深人静,每天坚持十个小时作画,有时一幅画反反复复画了一个多月还是不满意地废掉。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马培童探索岀的“双焦皴”法,为中国画技法的完善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之路,马培童整整走了二十年。
7.jpg

      皴法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千百年来,皴法这个具有生命的艺术语言形式,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标志。

      董其昌说过:“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

      马培童独创的“双焦皴”法,就是在传统焦墨中点焦彩,使之相互交融,形成新的焦彩效果。在短促、干涩的点线组合中,焦墨与焦彩互相渗透与融合,使几千年不变的中国焦墨画从黑白变身为彩色,形成了以浓、重、墨、彩为主导的马培童独树一帜的焦墨画领域中的“双焦皴”风格。
8.jpg

      马培童“双焦皴”焦墨山水画,既有王蒙“密体山水”的繁线密点和清幽深远,也有张仃焦墨山水的风华俊朗和忘情无俗。更赋予传统焦墨画具有了现代时尚的审美情趣和感染力丰富的视觉效果,开创出了传统文化创新的一个新的艺术美学领域。
9.jpg

      马培童独创的“双焦皴”焦墨画,骨法用笔,功力扎实。马培童用丰富的绘画语言,将乾坤万象注入到大山大水的创作之中,浑厚而温润,恢宏而灵趣。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焦墨画的纯正性与独特性,又突破了传统焦墨画色调单一的局限,千变万化的笔墨间是咫尺天涯的壮阔,是虚无恬淡的修为,是澹然无极的气度,是难能可贵的不刻意、不奉承、不媚俗。
10.jpg

      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著名山水画大家程大利先生评价马培童:“我不由自主地为马培童先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而叹服。他沉潜了近十几年,用富有诗性的眼光和胸怀反思社会、体味人生、观照自然,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美好、光明的艺术新天地。这里充盈着一股人道的激情,温暖着一缕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一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有一种兼收并蓄、入古求新的气度和气魄。”

11.jpg

      画家把一幅画画的好看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具有一些个人风格就更不容易了,还能与时代接轨,在传承经典的古意中开拓出新的艺术亮点出来,真是难上加难。
12.jpg

      焦墨焦彩完美和谐的相互依附、融会贯通,此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双焦皴”法,是马培童对中国画创新做出的重要贡献,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市场和藏家的热捧。作品被法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13.jpg
作者:艺术热点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2522d613b31a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