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化 > 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书法与临帖

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书法与临帖

2022-04-20 来源:  浏览:    关键词:王砚辉书法

书法与艺理-封面.jpg

书法或书法艺术,不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不论用哪一种方式来提高,都必须在写字上面下功夫。因为字是书法的根本载体,书法是塑造文字形体的一种最高艺术手法。所以写字好了,就有法,有了法,人们才称之为书法或书法艺术。

何谓之"书法"?自古至今,各家名人的论著,都有不同的观点。依我自己的见解,简而言之,书法的实质,就是写字之法。因此,不论草书、楷书、隶书、篆书抑或甲骨文,写出意境,才是妙书。要达到此意境,必须从扎扎实实的写字开始。

只有坚持不断书写,才能从不会到会,从写得不好到写得很好,才能出神入化,心手相通。才能字达到火候,当其挥毫,自有成书于胸。这时候灵气贯通,情神融洽,动合规矩,变化无常,形体飘逸,风韵超迈,方可谓之书法。

16.jpg

中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那些墨迹、字迹等,而今被称之为书法。其实,这些传世的作品,绝大多数并不是作为书法艺术来创作的。人们创造文字,是为了使用,目的在于表达思想。从古至今以来,人们学习写字,读书记事,作字行文,文以载道。

从实用角度,人文天象、高科技研究、地理风水、五经八卦、中医诗词、文言歌赋哪一门能离开文字与书法?文字与书写在人们的生活中,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用的价值。汉文字的实用性给中国书法界定了实用价值。汉文字书写的实用性是客观存在。所以它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收藏和审美价值。

为什么人们把这些古代的"书法"称为艺术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汉文字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观念而创造的。我们中国的汉文字,其造型结构,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具有潜在字里的美的基因。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提高,再创造、再提高,通过书写实用、实用书写,自觉不自觉地、一代一代各自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追求。这样一来,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书体繁荣,爱好者众多。

07.jpg

由于时代的变化再加上各个书法家个性与爱好的不同,审美意识也就不同;审美意识不同,欣赏的角度就不同,追求的方式也就不同,因此形成了书体纷纭,流派众多的格局。直至今天,中国的汉文字通过书写实用,实用书写,其形愈求其精妙神奇。中国古代书迹,形态各异,而今更是千姿百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文化物质要求逐步提高,把书法专门作为一门学问艺术来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无论是现阶段还是将来,无论将书法作品作为实用还是艺术研究,抑或是收藏,都必须是手写的中国汉文字。因为没有书写,无法显现字形,没有字形,更无从谈起实用与艺术研究。收藏和把玩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习写字,练习书法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写好字,怎样才能写好字,也就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愿望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进一步地弘扬和发展书法艺术,便是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及书法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06.jpg

回顾40多年之经历,我觉得练书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取法、变法和立法。换言之,临帖写字、写字临帖。大体上说,临帖可分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和得意忘形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三种境界。直至达到登峰造极,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写好几个字,仿佛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要说留下的作品对后世、对民族文化作出一点点贡献,就不那么简单了,这就得一个书法家非付出毕生的精力不可。

学书法,首当其冲的,便是临帖。因为帖是名家一生的得意之作。如柳公权的《玄秘塔》中,"察"字的宝盖头,"连"字的坐车旁,"练"字的缫丝旁,一笔一画,一点一滴,从运笔到回锋,点滴都蕴涵其中。你只需认真照本摩写,领悟即可。

OAL4(XLEY_1MSEWOX~9[RN4.jpg

如何去领悟?怎样做才能真真正正做到领悟呢?

看似很难,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是临帖写字,写字临帖。临帖写字便是学习书法的一个捷径。临好了帖,可取各家之长,这也正是取法之时。临帖时,尤其是对那些名家的好帖要认真领悟,在临帖的过程中,一方面照着摹写,一方面要仔细揣摸体味,通过体味去掌握要领,汲取精华。只有广征博采,优良集聚,才能见贤思齐,兼收并蓄。只有取来众家之长,进一步深化上升,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在融会贯通的这个阶段,可谓之变法。若又经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学习,方可从临帖而变,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谓之立法了。

临帖阶段必须做到集字积字,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也就是说在临帖的过程中,把一些写不好的字,如笔画特简而难以把握重心、中心、中线的字,如"成、火、养、炸、灶、也、考"等找到一块,细读精研,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了要领为止。把一些不好写的字,如笔体过繁、难写度过大、疏密不好掌握的字,如"擎、鳌、属"等积在一起,强化书写训练。这么做的目的,是求其笔画匀称,结体清晰,疏密有致,收缩恰当,从而达到全面把握一本书帖的书写和用笔技法。

23.jpg

写字临帖重要,更重要的是选好帖。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选自己喜爱的帖,临写起来兴趣浓、悟性高、效果好,容易自拔而不出。待自己彻底进入到书法殿堂之后,形成意志,便可顺章临其他帖,以取百家之长。这样做,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临帖,也不是不可以,主要是进步慢一点。一笔一画需要你自己去揣模玩味,费周折。所谓少慢差费,即历练少、进步慢、效果差、费时费力收获少。强调临帖写字,其目的在于关注名家的点、撇、钩、挑之妙用,起笔收缩的技巧,这些技法均蕴涵于碑帖之中,只要你去临写体味领悟即可。学而得之,多快好省而已,即历练多、进步快、效果好,相比较而言,省时又省力,取得的收益就大。

童稚起步初学,因为他们连写字的一般常规都不懂。如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笔画的顺序,等等。这一年龄段,他们只能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通过描红影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进步可以循序渐进,再步入临帖。而成年人无须走这一步,不管程度如何,均可从临帖入手。

临帖写字时间久,路程漫长,急不得,更躁不得。要完成这一阶段的书法练习,以我个人的体会,是终生的任务,是一个书法家倾其毕生精力方能达到的一种修炼。生命不息,临帖不止。只要活着一天,就没有一天不写字的。只有不断临帖书写,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时深久远,书法的水准也就会随之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临帖写字,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也就是说临帖写字,便是需要一个书法家倾其一生的精力,来走完这条漫长的路程。

书法是无止境的,只有能吃苦耐劳的人,通过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步一步达到书法的更高境界。字写得多了就有了功夫,有了功夫字形就美。到这时你不管怎么写,写出来都有味,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84.jpg

古人有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觉得其中"书山"、"学海"是光明辉煌的境地,"路"和"涯"是无边无际,途中布满浅滩礁石,深沟暗壁,困难重重。只有"勤"和"苦"才能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要你迈出勤奋好学的步伐,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劈荆开路,乘风破浪,定会达到书山的顶点,学海的彼岸,走向光明辉煌的书法殿堂。

临帖不仅是书法走向成功的捷径,也是书法不断提高的熔炉,更是书者一步步登上书法巅峰的阶梯。只有不断地临写,才能不断地提高发展,才能慢慢地从中摸索,领悟其奥妙之处。

临帖写字用笔通常先下笔为起,后落笔为收。笔画起收就是讲用笔之开始与落笔之收法。按由内向外起笔姿势,提是行笔,顿是钩、挑、转、折落笔之势,挫是由外向内收煞。笔画的起收,提、按、顿、挫的轻重,钩、挑、转折的峭劲,波尾收煞的妙处,间隔距离的远近,等等,还有黑白的分明,巧妙的布局都非常关键。还有好多奥妙,是无法用笔写出来的。只能靠自己在临帖写字中去感知,去领悟。你下的功夫愈深,悟出的道理就愈多。可谓感知悟性的释然,天道酬勤的回报。

41.jpg

我也曾看到过一些书法家的创作,给我的感觉不是在写字,而像是搞杂技,形体纷繁,章法不一。根本感觉不到是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更谈不到一气呵成之韵了。这些存在,也许是单纯追求书法艺术造成的结果吧!古人评书,有"深出艺而为汉语也"。也有说书法是最高层次的人文艺术等论句。书法有它既定的法规在里边。就书法二字来说,繁体的"害",从"笔"从"曰",《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文房纵古今》中讲道∶"虞舜造笔,以隶书于方简"。此说还可见记于甲骨文的笔字"未",其形像手握住一个捆绑鸟毛的木(竹)杆。这大概就是表现笔义了。笔下为"曰",传达以笔说话的情愫。用作书写或书写之成果,"书籍"、"书法",则更明了、更准确些。"法"字左边是水,右边是去,来龙去脉有度为之法。规范综合,约定俗成,颁布天下,同遵共循。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就不同于一般艺术。书法带有强制的意义。特别是草书,很讲究法度严谨。有句俗语曰∶草书失了体,神仙下凡也认不得。其意就是要求书法,特别是草书,必须笔笔到位,点撇成形。出现书法不严谨之情况,这也许与不临帖或少临帖有绝大关系的。

我7岁上学,从认字、写字、临帖到现在搞书法,已有5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50多年中,我个人的浅见,认为书法实际就是写字之法,看书法作品,也就是欣赏书法家写下的字。搞笔会,就是书法家几个人带着笔在一起写字,创作书法作品。办书法展览也同样是众多书法家写下的字挂在一块儿,点评、展览。评论书法作品,也就是评论书法家写下的字。不论用哪一种理论搞书法都离不开写字。即就是书法家创作作品,也不是同样拿着一支笔在写字。所以你要创作出高层次的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老老实实地临帖,扎扎实实地写字,除此之外,别无他径。

几十年如一日的经历,我更深地领悟到了“磨杵成针、积学累功”的道理。这一句古语,内涵深邃。今天,把它赠予广大书法爱好者,望以此警句为鉴,向着书法之最高境界,艰苦攀登,奋力向前。

文/王砚辉

图/王砚辉

排版/刘欣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